久久香蕉热,精品国产精品亚洲一本大道,国产午夜在线观看,国产精无久久久久久久免费,人人草人人干,香港古装三级120部,超碰av网站

通威40年系列傳播之40個瞬間③<br>西南首家漁用配合飼料廠見證創(chuàng)變力量
2022-05-30
作者:通威


▲ 1986年3月10日,通威前身眉山縣漁用配合飼料廠順利開業(yè)

誰和農民搶飯碗,誰就沒有飯碗;農民飯碗里添油加肉,誰就有飯碗。

——劉漢元主席

40個瞬間

跟隨這張老照片,我們把時光倒回1986年。

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,中國已經發(fā)生了深刻的變化,改革開放繼續(xù)深入推進,原本就有一定基礎的社隊作坊式生產單位,以“鄉(xiāng)鎮(zhèn)企業(yè)”之名在農村大地上普遍興起。

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曾說過,“不管黑貓白貓,抓住耗子就是好貓”。只要能發(fā)展生產力,無論是國營,還是集體、私營,都允許試。

南風西漸,在四川眉山永壽鎮(zhèn),一場變革也正醞釀著。

隨著創(chuàng)下四川養(yǎng)魚史上前所未有的高產紀錄,1986年,劉漢元主席的養(yǎng)魚技術被國家科委列入“星火計劃”,正式向全國推廣。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之下,這項技術激發(fā)了千千萬萬農戶的養(yǎng)魚熱情。養(yǎng)殖規(guī)模擴大了,養(yǎng)殖季一到,飼料立即供不應求。

劉漢元主席敏銳地發(fā)現必須立即擴大生產規(guī)模,建設正規(guī)的飼料廠,才能滿足市場需求的高速發(fā)展。而飼料生產需要研究復雜的營養(yǎng)配比,彼時,在眾多養(yǎng)殖戶眼里,也只有既懂技術又懂養(yǎng)殖的劉漢元主席才做得了。

▲眉山縣漁用配合飼料廠開業(yè)當天

年僅22歲的劉漢元主席開始自己辦工廠。當時貸款已不再困難,劉老太爺出面與永壽鎮(zhèn)永壽村達成協議,租賃了八分土地建廠,劉漢元主席設計了自己的第一家工廠,從土建放線、人字梁結構、圈梁挑梁到用多粗多大的鋼筋、用什么水泥,再到電線安裝、機器配電,全是自己設計確定,而且是邊學邊建。

兵貴神速,工廠當月開始修建,次月就投入生產。1986年3月10日,眉山縣漁用配合飼料廠順利開業(yè)了。這是西南地區(qū)第一家集約化魚飼料廠,劉老太爺當廠長,設備除了原有的,又增添了一臺每小時產500公斤的SLY—17型飼料機。飼料品牌定名為“科力”,喻“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”之意。

不是做泯然于眾人的養(yǎng)魚大戶,而是轉型進入另外一條道路——魚飼料的大規(guī)模生產和銷售,這是真正具有技術含量而農民又無法做到的事,也是不與“農民搶飯碗”。

對此,劉漢元主席提出了一個非常樸素的“飯碗理論”:農民能夠直接做的,原則上我們不做,他們做不好的,無論技術、配套服務、品牌打造等,由我們來做。用這種原則去服務和激勵用戶,農民聽了開心,我們也明確了什么該做,什么不該做。

各做各事,各有優(yōu)勢,彼此服務,這種差異化競爭和“共生共存”的基本生態(tài),從此也成為通威40年穩(wěn)健發(fā)展的“定海神針”。

多年后的今天,面對同樣的選擇問題和不同的聲音,劉漢元主席依然用了一個樸素的比喻:總是覺得別人家的飯好吃,走到別人家去吃他的飯,結果回家發(fā)現自己的鍋灶都被端了,因為別人也是這么想的。你為什么不看住自己的鍋,然后把自己的飯做得又香又有競爭力呢?所以在行業(yè)發(fā)展中,通威一直強調錯位競爭、協同發(fā)展,不做重復工作,而是堅持專業(yè)化、差異化,提倡分工與協作。

在當年,這份“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”的誠意,大家自然感覺得到。飼料廠開業(yè)當天,鄉(xiāng)親們穿戴一新,齊刷刷地聚集到廠門口,敲鑼打鼓放鞭炮,就像過年。22歲的劉漢元主席忙里忙外,這一天,他是老鄉(xiāng)們眼中的“英雄”。

▲眉山縣漁用配合飼料廠生產車間

廠房自己設計,機器設備也自己安裝調試。少年時期對電子技術的癡迷,無形之間成了解決問題的工具。那時沒電話,也裝不起電話,廠里有事怎么辦?劉漢元主席找來零件,自己搗鼓著裝了兩部對講機,分別放在廠里和家里,兩邊屋頂用長竹竿支幾圈鐵絲做成天線。廠里一有問題,值班人員就用對講機喊。劉漢元主席一聽到,答一聲“馬上來!”不管是半夜還是凌晨,起床騎上摩托車就往廠里跑,馬上把機器修好。

這時他又成了一個機械工程人員,必須這樣來回不停地奔波,市場供不應求,機器24小時不能停!劉漢元主席記得自己騎壞過三輛摩托車,行程8萬多公里,跑市場,跑客戶,跑原料。

自助者天助之。1986年,“科力”牌飼料一入市,就供不應求。中央部委和省市領導紛紛光臨,成為無可爭議的活廣告;遠近養(yǎng)魚戶蜂擁而至,鎮(zhèn)上常常車水馬龍阻塞交通;前來拖飼料的有貨車、拖拉機、自行車、板車,甚至有肩挑背扛,排隊排到了廠門外很遠的地方,還有人竟然排了7天7夜的隊……

飼料廠開業(yè)當年,生產了620噸飼料,遠超眉山全縣養(yǎng)魚所需的483噸。隨后,在穩(wěn)定現金流的保障下,飼料廠產能不斷擴大,1991年達到5600噸。

回望通威40年的發(fā)展歷程,1986年無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。這一年,通威的小船揚起了風帆,開始了走向市場經濟的首航。而在時代洪流中,劉漢元主席敏銳地洞察市場,將自己與養(yǎng)殖戶區(qū)隔定位,開啟了一個全新的創(chuàng)新性變革,推動中國現代水產飼料業(yè)開始形成。

▲早期養(yǎng)魚戶排隊購買“科力”牌飼料

歲月不居,時節(jié)如流。如今,飼料老廠原址還在,迎來了一代代通威人參觀和聆聽當年的故事。這座完全由劉漢元主席自行設計、自行施工、自行安裝建起的飼料廠,見證了通威的第一次轉型開拓。

回憶起當年的建廠經歷,劉漢元主席曾感慨道:“沒有不會做的事,只有不肯學的事,如果生活逼著你不得不學,等你干過來,你也就變成了內行!”

正因為如此,劉漢元主席要求員工特別是干部必須“勇于開拓,勇于創(chuàng)新,敢想敢作敢為”,并強調,沒有什么問題不能想,沒有什么辦法在現有的框架下,在我們的思考過程中不能突破,一切有利于企業(yè)生存和發(fā)展的措施、辦法、主意,都是我們可以想并且應該想的。

40年來,這種精神代代傳承,成為了通威人的性格底色,引領著我們,一路向前,永不止步。